(一)社群經營

如果你是網紅,也許可以朕即社群,以大俠之姿強力推動個人意見被政府重視。如果你不是呢?你可以試著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成為社群,互相支持、互相討論。

1. 從共同興趣建立社群

  • 願意分享資源

  • 吸引其他人貢獻、共同做某件事

  • 實體活動可以凝聚感情,例如吃飯、講座、分享會、黑客松等。

2. 社群自治

  • 核心成員,是透過對社群的貢獻程度自然產生的。

  • 因為一開始只有少數人關心特定議題,參與是有成本的,而且能夠論述的人很少,但成為核心成員的通道必須為任何願意花精力付出的人打開。

  • 初始成員可以訂定理念大方向,像是 Manifesto 去決定一些根本性的原則。 在 g0v 宣言裡就有提到不組黨、資訊透明、去中心化這幾個核心理念,往後出現路線之爭時可回到發起初衷進行爭論。

  • 社群有一套文化規範,確保每個參與者能受到尊重不被歧視,可以設立 Code of Conduct。

  • 社群同時也該選定授權條款,透過對產權減少控制使其更容易擴散但又確保共同創作成果不被單獨個人把持。

  • 要讓每個成員都有機會能夠表達意見,要保留溝通管道不是被個人獨佔,例如任何人都可以通過 working group 去送意見,或是在 Facebook 社團內留言。

3. 社群討論

  • 有個討論空間與討論文化

  • 意見出來之後,凝聚共識是最難的,要怎麼整合?

  • 吵架才會有進展,最後通常是最專業的人吵贏,靠實力贏得 credit。

  • 非同步協作

  • 大家要先學會溝通

4. 怎麼讓第三地的人可以自己建立類似的社群?

  • 要讓這個社群模式可以自行複製擴散,才會產生最大的影響力。

  • 種子成員。

  • 可以複製的 package / 模式 / 文件 / 程式碼

    • 哲學星期五。

    • HackingThursday 從台灣複製到香港跟上海。

    • COSCUP 辦活動的方式衍伸到 PyCon Taiwan、g0v Summit。

5. 萌芽期

  1. 發起人最少兩人,然後選一件事完成,並且慎選初始成員,因為最初的成員對於建立社群文化至關重要,例如討論的方式,去階級,對新手友善,主動分享,願意協助他人等等。

  2. 聚會的名子很重要,好的名子必須符合群眾本身的特質跟行動文化,也更容易在群體產生凝聚力,會覺得自己是其中的一份子,甚至在其他社交場所以聚會的名子去做身份表達,如果可以,活動名稱最好包含聚會的時間方便成員記憶,以 HackingThursday 為例,當初選擇在每週在星期四,主要是因為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都有活動了、星期五是週末不適合,星期六日是家庭日也不適合,所以只好星期四。

  3. 聚會的時間跟地點必須固定,頻率越頻繁越好,這麼做是為了在參與者心中建立心靈錨點(Mind Anchor),讓參與者永遠都覺得只要他去到這個時間、這個地點,都可以找到趣味相投的人閒聊(Gathering),不管是做情感抒發、協力創作,或是主動分享。

  4. 讓參與者都能感到自己在聚會裡有發揮得空間,得到正向的回饋,覺得參與這樣的活動有價值,便能增加他下次參與的意願。 但要特別注意的是參與成本越低越好,閒聊為佳,演講次之。

6. 凝聚期

  1. 從陌生到點頭之交,最快的方式是大食團(飯局),春酒跟尾牙是一年度最重要的活動,更何況大部分人的公司不太會有尾牙,這多少可以舒緩參與者郁悶的心。

  2. 一旦開始有人提議設計 logo、做貼紙、做 T-shirt,代表這個社群成型啦!

7. 營運期

  1. 導入值日生文化,值日生的任務是做些活動通知,或是協調場地,管理社群共有財產,可參考 HackingThursday 的值日生指南。

  2. 撰寫新人參與手冊,避免社群文化稀釋,發生謝頓危機 ,手冊需包含的內容可參考 COSCUP 新成員手冊

  3. 能自動化就自動化,利用 IFTTT、KKTIX、WikidotHubspot 等數位工具去減輕行政庶務。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