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與政府溝通、協作

如果擴散很大造成輿論壓力或是成功爭取政治人物/政務官支持,下一步可能會是體制內的協作與跟政府的持續開會溝通。從倡議到政府重視到最後落實政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能夠讓政策落實的關鍵在哪呢?

  • 跟公務員成為夥伴

    • 公務員尤其是事務官,才是落實政策的關鍵,是真正做事的人,事務官通常會知道癥結在什麼地方。跟事務官建立信任與默契,才能順暢溝通,他們不是敵人而是夥伴。

    • 放下對立,放下預設,有許多公務員都想要把事情做好。

  • 與現有機制銜接,不疊床架屋

    • 事先先要了解關係人的期望目的、會議權力架構

    • 了解政策制定的機制、管考等,有哪些現有的機制可以使用?盡量不要增加公務員額外的負擔。

    • 了解政策形成的脈絡、決策權力位階,例如誰是主席?誰是業務單位?誰有最後裁量權?

  • 結合大家各自的 domain knowledge 你成功倡議代表你在這個議題上一定有一些研究,但是政府的公務員還有其他參與專家諮詢會議的民間單位,會有不同的 domain knowledge,互相理解並找到共同基礎往前進。

  • 持續參與

    • 沒有開一次會就能解決的問題,要有實質改變必須持續參與。

    • 主動要資料

    • 動態討論找到共同基礎

  • 維持社群能量 能夠以社群身份進到專家諮詢會議,就是因為背後有社群的聲音。讓社群持續關注此議題,並分享會議資訊回饋給社群夥伴,可以讓更多人提供意見、協作,並且對政策進度施加壓力。

參考資料:

  • 魚凱,<15>-<17>,《公門菜鳥飛》,頁 256-286,台北:2016

  • 2017.04.15【民主深化在臺灣系列講座&研討會】第三場〈舊瓶新酒?公民參與與行政體系的革新〉演講分享之文播紀錄與簡報 ,分享者:羅佩琪(公部門工作者)、王寶萱(臺北市政府市長室機要)、賴偉傑(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蔡明翰(台灣公務革新力量聯盟籌備委員)

Last updated